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房泽洋 通讯员黄景)近日,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在新华镇“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上,以“讲解+实践”形式开展非遗竹编主题课程,让当地儿童近距离感受千年竹编技艺的魅力。
志愿者从竹编起源讲起:“人类定居后用植物枝条编成筐篮储粮,因竹子韧性好、易编织,竹编逐渐发展起来。”随后循着历史脉络介绍,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容器,到殷商时期技艺初成,再到明清时期成为成熟工艺美术,孩子们在聆听中追溯这项技艺的千年轨迹。讲到宋代竹编因元宵节龙灯、花灯声名远播时,有孩子好奇提问:“古人也用竹编做装饰品吗?”志愿者笑着回应:“不仅会,他们的巧思还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讲解中,志愿者结合实物与图片解析竹编价值:“山里人装山货的竹篓是实用价值,竹丝编花纹是艺术价值,手艺代代相传则是文化价值。”当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作品亮相时,“以瓷为骨、以竹为衣”的精巧让孩子们惊叹。志愿者播放竹农砍竹、破篾的实拍视频,告知孩子们“一根竹条经晾晒、蒸煮、劈削等7道工序才能成材料”。
实践环节“编竹风铃”开始后,孩子们在志愿者示范下动手尝试。有的很快掌握“挑一压一”技巧,有的在固定竹条时频频提问,志愿者都耐心解答。
据悉,该服务队已开展扎染、陶艺等非遗课程,让更多孩子成为传统文化“小守护者”。
审核:胡鑫 喻玲 编辑:刘晓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