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柯祎)在神农架林区阳日镇阳日村,村党总支副书记赵强的名字,早已与村庄的振兴事业紧密相连。这位80后基层工作人员,将理论学习的根深扎乡土,把为民服务的誓言化作实干,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带头人”。
“色泽金黄、圆润饱满。”8月6日,在阳日村初见赵强时,他正通过网络直播在镜头前向广大网友展示新鲜采摘的金果梨,正是有了这样的新思路,让阳日村的农特产品家喻户晓。
带头“领舞” 共酿甜蜜生活
早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赵强返回阳日村开启了中蜂养殖创业,当中蜂养殖遭遇技术和资金瓶颈时,他凭着钻劲和韧性,从十几箱艰难起步,将蜂场规模发展至80箱,年产值突破8万元。
自己“酿出”甜蜜生活后,赵强并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们。他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养蜂技术传授给村民,从基础的养殖知识到蜂蜜的采收和品控等,他都耐心指导,手把手教学。
今年76岁的村民庄友凤说,在赵强帮扶下,她的蜂箱从10箱扩至60余箱,年增收3万余元;身患残疾的脱贫户卞光权尤为感念:发展中蜂养殖,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成为家庭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当蜂蜜一度滞销时,赵强迅速组织企业开展帮扶活动,从村民手中收购800余斤蜂蜜,助农增收6万多元。赵强的成功实践如同磁石,吸引着村民纷纷投身养蜂业,掀起了学习技术、共奔富路的热潮。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近20户村民积极发展养蜂,2024年全村蜂蜜销售额约30万元。
“我们的蜂蜜绿色、营养,就是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实现多赢。”赵强坚定地说。
产业兴村勇当“破壁者”
“党的好政策就在身边!”村民的感慨,源于赵强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执着,他深知理论学习是根基,更思考如何让宏大理论在乡村沃土上生根发芽。
赵强打破会议室界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蜂场院坝,在金果梨种植园、中蜂养殖场,他用家常话解读政策,借农事阐释国策,一年多来,10余场“田间课堂”和“院坝会”,吸引了500余名村民参与。
为拓宽增收渠道,赵强主动钻研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村集体公司成功承接公园维护与旅游接待业务,320千瓦光伏电站克服重重困难拔地而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在推进350亩金果梨项目时,他同工作人员及产业致富带头人邹大伯通过院坝会认真讲解发展前景,力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邀请“土专家”开展“理论+观摩+实操”管护培训,133名种植户技能显著提升。目前,金果梨已进入挂果期,当这片350亩的基地到达丰产期时预计增收260万元,这将成为阳日村集体经济及群众致富增收的新支柱。
近年来,他联动资源,认真谋划,在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阳日村先后发展了中蜂、五黑鸡、旅游写生基地等特色产业发展,2024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0余万元。
赵强说,如今阳日村正探索构建“育、产、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将有机种养、加工与电商销售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心系群众甘做“贴心人”
因季节性缺水的原因,阳日村5、6、7组村民的饮水难题,曾如鲠在喉。
“群众等不起,这件事必须赶快干!”带着这样的信念,赵强同村“两委”扑在一线三个月,查管道、听民意、解纠纷,先后召开6次院坝会,经过多方奔走协调,在各方支持下,争取到20余万元资金。
新增17块智能水表、建成3口减压池、更换调整管道……一套“组合拳”彻底解决了148户598人的饮水难题。水流畅通了,村民的心也暖了。阳日村6组村民王文兴拧开家里的水龙头,当清冽的自来水喷涌而出时,这位七旬老人高兴不已。
急难险重处,总有他的身影:防汛救灾,他冒雨排查险情、转移群众;村民突发重病,他第一时间协调送医;邻里纠纷,他耐心调解化干戈为玉帛……“贴心人”的称呼,是村民们对他真情付出的朴素认可。
从养蜂场获评“中蜂示范场”,到个人连续四年获评镇“先进个人”、林区“优秀民兵”;从阳日村跻身“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到荣膺“集体经济进步村”,赵强与阳日村的荣誉簿上,共同写满了奋斗的足迹。
在阳日村的振兴画卷上,赵强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为笔、以持续学习为墨、以实干担当为纸,奋力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赤诚篇章。他的故事证明:最磅礴的力量,生于深厚的泥土;最璀璨的星光,点亮在乡亲们的心坎上。
审核:胡鑫 喻玲 编辑:刘晓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