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东东)近日,在下谷非遗美食消费季开幕式上,省级非遗项目下谷堂戏、薅草锣鼓轮番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这些承载着土家族千年智慧的艺术形式,正通过与现代旅游、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非遗文化展示中心二楼,来自武汉的游客张女士被下谷堂戏《楼台会》深深吸引:“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本就动人,而土家方言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让这段经典更添乡土韵味。”
薅草锣鼓《农耕秀》的表演更是让游客们惊叹不已。这项源于土家族农耕生活的非遗艺术,通过激昂的锣鼓节奏和模拟劳作的舞蹈动作,再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集体劳作场景。来自重庆的游客李先生感慨:“这种表演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部活的农耕历史书。”
在皮影戏展演区,来自重庆京师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表演。皮影戏传承人不仅展示了《下谷皮影戏》的来源和发展,还指导学生亲手体验皮影制作的全过程——从选皮、制皮、画稿、过稿到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等工序。"我们制作了皮影,学习了敲梆鼓,亲身体验到了下谷乡特色民俗文化的魅力,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一位参与体验的学生兴奋地说。
下谷堂戏是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的传统民间戏曲。相传,唐太子李显被贬房陵(今湖北房县),令薛刚屯兵大九湖,密谋反唐。太子见反唐将士垦荒种地、练兵习武神情疲惫,士气不振,亲扮丑角供将士打斗演兵,反唐将士之遗风被当地山民演绎成后来的“唐戏”。
下谷堂戏起源于明清时期,融合了土家族民间歌谣、舞蹈和戏曲元素,以方言演唱,内容多取材于历史传说和日常生活,如《楼台会》便是改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皮影戏则是一种集雕刻、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下谷乡已有数百年历史,常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
薅草锣鼓则是土家族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过去,农民在田间劳作时,通过锣鼓节奏统一劳动步伐,并配以即兴演唱,既提高效率又增添乐趣。如今,这一传统已从田间走向舞台,成为展现土家族民俗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下谷乡通过“非遗+美食+民俗表演”的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游客不仅能观看表演,还能参与互动,尝试皮影戏操作。同时,将皮影戏角色制成文创纪念品,或推出“土家八大碗”美食体验套餐,让非遗文化以更亲民的方式走进游客生活。
下谷坪土家族乡党委书记王义表示,希望通过“非遗+旅游”模式,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驱动力。 目前,该乡已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动高山茶叶、腊肉等特色农产品与非遗文化联动销售,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审核:罗任 喻玲 编辑:刘晓麟